完美的結束,是為了另外一個更好的開始。

同名Podcast《而立後的浪人生活》
EP11 – 奔三前的脫單指南 part2
一個決定在而立之年後,開啟另外一段人生的故事。
「阮欲來去台北打拼,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,朋友笑我是愛作暝夢的憨子,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。」
1990年經典歌曲《向前走》—— 詞/曲:林強
一首30年前的經典歌曲,在現在聽起來,依然富含著熱血的味道。
同名Podcast《而立後的浪人生活》
EP7 – 台北人比較冷漠?
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,從小就是被這樣教育著。
錢也好、物品也罷,借了就是要還,透過借與還,也可以看出彼此的信任感有多強。有時候一旦出了差錯,可能就是直接失去了一個親近的人。
同名Podcast《而立後的浪人生活》
EP6 – 第一次借錢就上手!
奔三的前夕,解開了在國外工作的成就。
雖然工作內容不是原先的專業領域,但也因為如此,而更加感到特別。
想要在國外工作,總覺得要擁有特定的技術能力,或者是當地的語言要達到一定水準,不然,能夠做的工作,可能就是相對技術門檻低,無法培養語言能力的工作性質。
當然不是說那類型的工作不好,只是如同先前有聊到的,都奔三了,想要單純「體驗」的機會成本就會比較高,總還是會希望能夠做些特別一點的工作,錢不一定比較多,但一定不能讓自己後悔。
閱讀全文〈EP4 – 聊聊在日本的工作經驗〉一個人的旅行是自由,不是孤單。
可能從小就不是在一個富裕的環境長大,對於旅行,尤其是出國旅行這檔事,連想都沒想過。
在出社會之前,當朋友提議要出國玩,我通常只能自動忽略(逃避?),內心果斷放棄出國的念頭,因為知道那費用,家裡不可能負擔得起。直到真正出社會後,自己賺了一點點錢,才體驗人生第一次的出國。
閱讀全文〈EP3 – 享受一個人的旅行〉端午連假返鄉,和觀光客們一起塞在國道五號上,補眠補夠了、看書又會暈車,於是隨機聽了幾個聊投資的 podcast 頻道,打發一下時間。
雖然知道 podcast 已經不是個新名詞,但我承認我是因為聽了股癌 Gooaye後,才開始接觸它。看書或讀文字的人越來越少,而看影片的市場又多到氾濫,單純聽覺上的體驗,或許會成為小眾的主流?(我知道小眾跟主流很矛盾,但我想不到更好的形容方式)
閱讀全文〈端午隨筆〉大家一般都是透過什麼方式買書和選書的呢?
隨著網路購物的發達,我早期經常會透過網路書店來買書,一來價格可能相對便宜一些,二來可以直接享受在家看書的悠閒。
但網路買書的最大缺點,就是往往沒有實際翻閱過,可能是被名人書單吸引、或是好友推薦必看、有時甚至可能只是書名取得好,就讓人決定下單了。透過這樣的消費方式,不得不說,偶爾會買了一些翻了幾頁就不想再看下去的書籍,即便不至於馬上送人、售出或捐贈,一心想著也許經過時間的醞釀,還是會想翻開看看,但多數依舊決定與它們訣別。
不是它們不好,只是對當下的自己沒有太大幫助罷了。
閱讀全文〈關於買書與選書〉